其他

“适合的教育”与教育样态转型

2017-06-14 甘肃教科研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提出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由此,我们便拥有了两种不同样态的教育:一为“前适合的教育”,二为“后适合的教育”。

“前适合的教育”,并不意味着之前的教育就是不适合的教育,但该教育样态因强调人为教育服务而非教育为人,人成了被改造的对象、被利用的工具或者被诊治的“病人”,因此也势必成为需要系统审视和重构的对象。而“后适合的教育”,因其指向为每一位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强调教育为人服务,在教育过程中,包括在具体的日常课堂学习、班级生活中,每一位学生都将成为受尊重、信任和依靠的对象,“后适合的教育”也将由此成为完全异于“前适合的教育”的新教育样态。

教育样态是用来描述国家或地区某一时期教育具有某类显著特征的概念范畴。教育样态的核心构成要素通常包括广泛信守的教育观念假设、普遍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日常工作中习而不察的方式方法,等等。“前适合的教育”与“后适合的教育”虽均是根据2010年这一特定时间点划分而成的时间性概念,但它们又都表现出超越时间的丰富内涵和特征。正是因为在教育观念假设、规章制度及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我们才有了区分“前适合的教育”与“后适合的教育”的可能性。也正因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也就有了对“前适合的教育”与“后适合的教育”进行条分缕析的必要性。

“前适合的教育”对应的是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状态存在明显对立的教育样态,其典型形式主要有三种表现:塑造教育、竞争教育及诊治教育。

塑造教育秉持的基本假设是,教育者有权、有责和有能力对受教者进行符合需要的改造,而受教者则有义务配合教育者主动接受这种改造。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这一目标,塑造教育借鉴了大量源自企业的规范制度,强调统一管理,突出效率优先,同时工作上广泛采纳了类似于工厂车间的“流水作业线”方法。

竞争教育坚持的基本信念是,学生之间在升学等方面内藏着利益冲突,有些冲突甚至是难以调和的,学生在学习等方面的成功大都是以其他学生的失败为比照和前提的,共学共赢只能是一种教育虚幻。为此,竞争教育发展出一套比拼努力和突显分数评价的工作制度,同时形成一套能够满足“适者生存”要求的学校管理方法体系。

诊治教育坚信的基本假设是,受教者是有毛病的、缺失的、不足的,是懒惰的和容易犯错误的个体。教育者的首要责任是要敏于发现受教者的缺陷和失误,进而督促和帮助受教者祛除这些毛病和错误。在诊治教育中,教育者遵行一种类似于“医生”的工作隐喻。相应地,中小学也发展出一套能够满足治病疗伤需要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方式方法。在诊治教育看来,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均是掌握了特殊技能的位居高处的专家和医生,而作为受教者的学生无一不是处于低位、需诊断救治的对象。

“后适合的教育”对应的是,2010年这一时间节点后,各地为给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积极开展的诸种努力。譬如,2012年,江苏省政府颁发实施《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以此明确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2015年,该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认定全覆盖,义务教育整体进入到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各地在积极探索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过程中,一种迥异于以往的“优势教育”主张和实践开始脱颖而出,预示了未来学校改革发展的新趋向。

优势教育是一种能够满足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新形式,它着眼于学生、教师与学校的自身优势,以“欣赏型探究”为主要的理论依据与工作方式,通过优质学校群的建设,发掘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潜能,从而实现从学生到学校再到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美国研究者施赖纳(Laurie Schreiner)认为,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人类教育属于“适者生存”范式的教育,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类教育开始向“不足弥补”范式转变,进入21世纪后,人类教育开始向优势教育新范式转型。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和实践行动,优势教育以“每一个学生、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地区都有自身优势”为基本立场,摒弃了惯常的强制改造、优胜劣汰、补短治病的教育发展思路。优势教育坚信的观念假设是,每一个受教者、每一所学校及每一个区域的教育,均有其亮点、长处和优势,教育者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展现和彰显这些优点和积极面。在优势教育看来,只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察看问题的视角,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尊重的和信任的方式来看待受教者和学校,受教者和学校就一定会有一个更加不一样的美好未来。



张新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